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及其药物递送可视化应用
报告人:沈折玉
所在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报告人简介:
沈折玉,南方医科大学三级教授,博导,浙江省杰青。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已被引用12000余次,H指数为57。已主编英文学术专著1部。近四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Elsevier发布)。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3项,其中5项已实现成果技术转移;已申请5项国际PCT专利,其中3项已实现成果技术转移,2项已进入美国、欧洲和日本。先后获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4/201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担任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特邀常务理事、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成像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和期刊Biosensors (ISSN 2079-6374)编委。
报告摘要:
针对临床正广泛使用的顺磁性小分子钆螯合物基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纵向磁豫率r1都很小(3-11 mM-1 s-1, 3.0T)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系列磁性很弱(Ms < 1.0 emu/g)的铁磁性大分子钆螯合物,其r1值大于50 mM-1 s-1(3.0 T)[1]。为同时克服钆基MRI造影剂(GBCAs)因药物装载率较高而团聚沉淀的难题和中空介孔有机硅纳米粒(HMON)装载药物的泄漏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空间控制团聚的普适策略。具体地,将GBCAs(即:超小氧化钆纳米粒GO或聚丙烯酸钆螯合物GP)和阿霉素(D)依次装载入HMON的空腔结构中,通过HMON空腔的有限空间控制载药GBCAs的团聚程度,也因团聚体尺寸大于HMON孔径而防止了装载药物的泄漏。成功制得的GO@D@HMON和GP@D@HMON具有良好的水相分散稳定性,并展现了超高的GBCAs载药能力(33.0 ± 4.9 %和39.6 ± 4.0 %)[2]。提出了一种在肿瘤原位产生ROS风暴的策略,制得了一种复合纳米粒TAF-HMON-CuP@PPDG,实现了小鼠乳腺癌的高效铁死亡治疗[3]。提出了一种“与逻辑门”策略,基于T1加权MRI造影剂超小磁性氧化铁纳米粒,设计并制得一种肿瘤微环境双响应型复合纳米粒,实现了影像可视化药物递送及肿瘤铁死亡治疗应用[4]。制备了一种双层中空介孔氧化亚铜纳米粒(DL-HMCON),通过DL-HMCON依次装载ATRA(视黄酸)和CPT(喜树碱),基于双药时序治疗(DDST)策略,实现了对富含肿瘤干细胞(CSCs)肿瘤的高效治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