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可电离辅酶的工程化脂质/纤维复合物增强mRNA翻译治疗退行性疾病
报告人:杜亚伟
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报告人简介:
杜亚伟,男,博士,副研究员。202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磷脂/脂质药物递送与再生医学材料。已发表SCI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3)、Adv Fiber Mater、Bioact Mater(2)、Adv Funct Mater(3)、Adv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29篇(16篇IF>10,5篇IF>20),引用>1600,H指数26;授权专利1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7项。并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交大医学院博士后激励计划等人才计划。曾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优秀指导老师奖、2024年Wiley威立中国高贡献作者奖等奖项。此外,现担任Exploration(IF 22.5)、Adv Fiber Mater(IF 21.3)、Materials Today Bio(IF 10.2)、BME Frontiers(IF 7.7)等期刊青年编委。
报告摘要: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蛋白质翻译受损是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也是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这些因素为mRNA治疗的临床应用带来了重大障碍。在本研究中,我们开发了可离子化辅酶Q10(iCoQ10)工程化脂质/纤维微复合物(iCLNP@SF),以实现对退行性疾病的高效mRNA递送和翻译。我们用iCoQ10替代了传统的可离子化脂质,制备了功能化脂质纳米颗粒(iCLNP),并采用可注射的多巴胺修饰短纤维稳定iCLNP,确保其原位滞留和持续释放。对线粒体功能和核糖体翻译的评估显示,iCLNP能够协同增强衰老细胞的能量代谢和mRNA翻译。进一步研究发现,iCLNP通过稳定线粒体膜电位,阻断了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降低了eIF2α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增强了mRNA转染效率。最后,在两种局部衰老体内模型(雄激素性脱发和骨缺损)中,通过iCLNP@SF递送Gas6和Runx2 mRNA,显著提高了mRNA治疗的有效性,并促进了组织修复。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推进退行性疾病mRNA治疗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