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纳米制剂研发及其临床转化应用
报告人:王艳丽
所在单位:海南医科大学
报告人简介:王艳丽,女,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杰青,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海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大健康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中国非公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学会医工融合分会委员,杂志View副主编。从事智能靶向纳米制剂的研制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配套医疗器械研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多篇,单篇最高引用870多次,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著专著1部,申请专利20多项。主持包括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3项,主持市科委等项目多项,获得2022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2022年度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2022年度十大杰出女性科技工作者称号,2021年获得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最具技术转移潜力科技成果奖,2020年度国际先进材料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等
报告摘要:围绕肿瘤精准诊疗,聚焦提高靶向率和特异性,面向临床应用开发系列靶向纳米载体,构建新型靶向纳米制剂,利用亚细胞器靶向具有更精准,效率更高等优势,提升肿瘤精准靶向。开发的细胞核靶向纳米荧光探针(GTTN)体内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细胞核,而不进入正常组织细胞膜,提出了细胞膜通透性靶向新机制(CMPT)。 CMPT通过肿瘤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大于正常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实现特异性和选择性,克服了EPR粒径效应设计纳米药物的肝脏毒性和靶向率之间的矛盾的局限性,实现了3-5 nm 小粒径纳米探针的肿瘤特异性靶向,为纳米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单细胞层面实现了高效精准识别靶向肿瘤细胞。 GTTN已经落地中试生产, 在血液肿瘤单细胞检测,高通量数字病理检测,胃肠镜造影剂,血脑屏障开放剂等临床应用研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产业转化落地,深入推进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