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Dates
2025年11月1日-11月2日
会期
2025年9月20日
注册费优惠截止日期
2025年10月10日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25年10月31日
现场注册日期
Registration/注册

吕珑薇

报告题目:

形态与功能双重动态响应4D支架与骨类器官在骨再生中的应用

报告人:

吕珑薇

所在单位: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报告人简介:

吕珑薇,北京大学修复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入选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青年榜样,兼任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青联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口腔医学分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委会委员;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国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0项;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特等奖、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一等奖、IADR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奖”、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未来之星”、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全国口腔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和最佳教案奖、最佳现场展示奖等多项医疗、教学、科研奖项。

报告摘要:

基于骨缺损修复面临贴合精度不足、生物活性有限、降解速率失配等材料挑战,以及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本课题组开发了功能可调的可控释药物载体系统,包括可注射水凝胶与3D打印骨修复支架,通过时空特异性释放策略显著提升骨再生效率。其中,硒元素的创新应用成为研究亮点:通过设计智能响应型含硒生物材料,首次实现了硒元素的动态释放与双阶段功能切换。该材料在植入早期微酸性炎症环境中快速释放硒组分,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随着微环境pH正常化,硒释放速率自适应减缓,转而激活成骨相关信号通路,形成"先抗炎后成骨"的时序性修复模式。这种生物学过程耦合的材料设计理念,为复杂骨缺损的微环境适配修复提供了新范式。  进一步,本课题组通过将形状记忆聚合物与4D打印技术结合,开发了具有形态自适应能力的智能支架。该支架在低温压缩状态下经微创切口植入后,可在体温触发下恢复预设三维形态,精准贴合不规则骨缺损,同时按程序释放上述硒组分及促成骨药物,实现形态适配-免疫调控-成骨诱导的三重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