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PROTAC研发逻辑:分而后合的PROTAC策略
报告人:李子刚
所在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报告人简介:
李子刚,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导、课题组长,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主任。致力于解决多肽成药性问题,在环肽设计与肽类药物开发领域取得系列成果,为探索更有效的药物前体奠定基础。同时,积极与医院合作开展临床前研究,并与国内外药企广泛合作,推动多个分子实现成果转化,为开发基于稳定多肽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临床研究支撑。共计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引用六千余次,H-Index 40。申请专利一百余项,授权七十余项。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科研项目。
报告摘要: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PROTAC)代表着一项革命性的蛋白质调控方法。然而,PROTAC技术当前正面临专利限制和冗长的研发周期挑战。本团队提出并验证了一项创新性的“分而后合”的PROTAC策略。该策略利用自组装技术将E3泛素连接酶和靶标蛋白的配体分离并置于纳米粒子表面,通过邻近效应诱导靶蛋白泛素化修饰,继而通过蛋白酶体系统完成降解。我们首先在多肽自组装体系,系统验证SM-PROTACs靶向治疗性靶点的潜力。SM-PROTACs在九种肿瘤相关靶点中均展现出显著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拓展至脂质体体系的SM-PROTAC,实现有效作用浓度显著降低和具有优异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本研究实现了SM-PROTACs的多种衍生应用,包括:多靶点降解剂、肿瘤选择性降解剂、双E3连接酶降解剂、长效型SM-PROTAC及锚定策略筛选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