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解析细胞旁分泌异质性研究
报告人:邓九
所在单位:康复大学
报告人简介:
邓九 博士,康复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青创团队带头人,微流控细胞分析课题组负责人,山东省科技专家库入库家,山东省转化医学会实验动物分委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大数据临床研究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Exploration期刊青年编委。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ACS Sensors、iScience、Colloid Surface A、Physics of Fluids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8项,受邀为Advanced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Physics of Fluids等国际期刊审稿。
报告摘要:
复杂的多细胞生命体中,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各司其职,同时通过物理接触或释放可溶性介质进行动态交流。在众多细胞通讯模式中,旁分泌作用因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关键作用而备受关注。这种空间限制的相互作用调动多种分子效应物(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囊泡等)协同调控组织稳态、修复受损组织并调节免疫监视。基于质谱或显微成像的共培养体系研究细胞互作与旁分泌信号,为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洞见。然而,这些方法通常分析的是细胞群体,难以精确捕捉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和复杂的通讯模式。创新的蛋白质检测平台(如ELISpot、流式细胞术)克服了这一限制,实现了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细胞分泌活性进行多维量化。但现有方法仍缺乏对细胞外囊泡进行同步分析的能力。鉴于细胞外囊泡已被证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关键载体,整合多种信号介导因子的综合分析对全面理解旁分泌生物学及探索其调控通路至关重要。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开发的单细胞分泌分析芯片技术,实现了对细胞旁分泌相互作用异质性的精准单细胞解析,相关技术突破为深入理解细胞间通讯机制提供了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