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生吸入型纳米酶:通过免疫微环境调控实现急性肺损伤的无损伤长效治疗
报告人:李钊
所在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报告人简介:
李钊,胸外科博士,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现任上海抗癌协会会员、欧洲胸外科学会(ESTS)会员。从事胸外科工作7年余,擅长早期肺癌单孔胸腔镜手术,特别是多原发肺腺癌的个体化综合诊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获上海市肺科医院2023年度“优秀青年”人才称号、2019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资助等多项荣誉。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聚焦中空多壳层结构纳米材料在肺癌诊疗的应用及机制研究。发表论文21篇,总影响因子110.0,总引用345次,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9篇(4篇IF>10)。多次在AATS、ESTS国际会议汇报成果。主持校级课题3项(经费54万元)、国自然培育课题2项等,参与编写专著2部。
报告摘要:
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现行治疗主要为支持性,但缺乏特异性疗法,难以根治炎症风暴和肺泡损伤,导致高病死率(约30-40%),亟需创新策略以提升疗效并最小化二次损伤。本研究设计一种仿生吸入型纳米酶系统FeMn-NC@PVA,模拟天然抗氧化酶(如POD和CAT),通过肺部无创递送,实现肺间质长效留存。该纳米酶响应ALI微环境高ROS水平,选择性调控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抑制炎症级联,促进组织修复。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其长效缓释达7天以上,无系统毒性,显著降低LPS诱发的ALI动物模型炎症标志物(IL-6、IL-1β、TNF-α)和肺水肿指数,提高生存率。该策略为ALI提供了一种单剂型、长缓释、无损伤的免疫微环境调节型的肺损伤保护剂,为AL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范式,可以扩展至其他肺部炎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