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MPDA/MSN递送系统通过诱导铁死亡、 协同化疗和免疫效应增强抗乳腺癌疗效
报告人:杨硕晔
所在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杨硕晔,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药学会、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理事,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农用)新药审评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学标兵。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与新制剂开发研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多项,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计被引用200余次,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报告摘要: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以氨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的多机制纳米系统,该纳米粒子负载DOX和免疫调节剂ATRA,并涂覆mPDA,通过化学螯合乳酸亚铁至mPDA涂层上,再与RGD靶向肽偶联,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杂化递送系统RFP/MN@D/A。体外实验结果表明,RFP/MN@D/A具有pH/H2O2双重响应释药特性,能被MCF-7细胞高效内化。外源性Fe2+激活了酸性TME中的Fenton反应,产生大量攻击膜磷脂的ROS,导致毒性自由基产生,从而诱导铁死亡。此外,随着mPDA涂层的逐渐破裂,DOX和ATRA响应性释放,通过多种机制触发ICD和凋亡,包括HMGB1释放、细胞周期阻滞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荷瘤小鼠中,RFP/MN@D/A表现出良好的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和生物安全性。本研究开发的功能化递送系统通过靶向递送结合多重响应性释放,在调节免疫应答和诱导铁死亡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该方法可与化疗有效协同,在实体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