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与抗氧化水凝胶的复合系统促进宫腔粘连修复与生育功能恢复的研究
报告人:朱元
所在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报告人简介:朱元,女,江西省人民医院产科与生殖健康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江西省医学会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分会副主委,《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中青年编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省科技厅基金,深耕干细胞结合生物材料治疗宫腔粘连的应用及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已发 表多篇SCI论文,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江西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荣誉称号,获江西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项目。 “江西省女性生育力保护关键技术的创建和推广应用”,获得2024年江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报告摘要:
研究目的: 宫腔粘连(IUA)是引起女性不孕的常见疾病,现有治疗方法复发率高,疗效有限。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M)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促进组织再生和抗纤维化潜力,但其在宫腔内的有效递送仍是一个关键难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可持续递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M)的抗氧化聚丙二醇-明胶水凝胶(PG),评估其在修复子宫内膜、抑制纤维化和恢复生育功能方面的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分析了CM的组成成分,并评估了其对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纤维化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体内实验部分,建立大鼠IUA模型,并将其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ham)、IUA模型+PBS组、透明质酸凝胶组(HA gel)、单纯PG水凝胶组、CM组以及CM@PG复合治疗组。分别于干预后第7天和第14天采集样本,进行组织学分析,评估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胶原沉积情况,检测纤维化标志物(Ⅰ型胶原、α-SMA、CCN2)、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变化,并观察胚胎着床数以评价生育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CM@PG水凝胶表现出良好的可注射性、组织黏附性和抗氧化性能。体外实验显示,CM@PG能显著抑制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并保护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同时,该处理显著下调纤维化相关基因(α-SMA、ColⅠ、CCN2)的表达。转录组分析提示,CM@PG可通过调节细胞黏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醛固酮信号通路发挥修复作用。 在大鼠IUA模型中,CM@PG治疗组子宫内膜结构恢复明显,腺体数量增多,胶原排列更规则,纤维化面积和ColⅠ沉积显著减少,IL-1β表达下降,细胞增殖活性(Ki-67+细胞)增强。最显著的是,CM@PG处理大幅提高了胚胎着床数,使其接近正常水平,表明生育能力得到有效恢复。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CM@PG复合水凝胶系统能够协同调控炎症与纤维化进程,促进血管生成和子宫内膜再生,重建有利于胚胎着床的微环境。该策略为临床治疗重度宫腔粘连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转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