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重编程炎性小胶质细胞特性的工程化纳米平台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
报告人:尹娜
所在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报告人简介:
尹娜,郑州大学直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近年来致力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炎症调控与脑部疾病靶向药物递送研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复杂的病理学环境与脑部生理学屏障等关键难题,以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炎症特性为切入点,采用在体原位重编程技术,提出血脑屏障高效跨越、炎性细胞精准靶向和免疫微环境重塑等新策略,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神经炎症主动调控特性的递送系统。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发表SCI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4项。
报告摘要:
小胶极化是治疗多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之一。然而,安全、有效、可控的小胶质调控仍面临严峻挑战。虽然一些抗炎因子促进小胶质细胞极化,但其半衰期短、成本高、体内行为不可预测、给药操作复杂,阻碍了其临床应用。在这里,受自然微出血清理机制的启发,我们开发了MG1肽和RVG29肽工程纳米红细胞(NEMR),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 (HO-1),刺激Notch1/Hes1/Stat3信号,并进一步抑制NF-κB p65转位,可以将小胶质细胞从经典的M1重编程到替代的M2。此外,内源性血红素代谢产生的抗炎一氧化碳(CO)和胆红素进一步增强抗炎作用。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中,精确调节病变部位的炎性小胶质细胞,增加抗炎因子的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促进神经发生和功能恢复,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预后。此外,NEMR还可与临床治疗药物相结合,实现精准给药,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天然纳米红细胞作为一种可行、高效、安全、实用的工具,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环境再平衡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