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Dates
2025年11月1日-11月2日
会期
2025年9月20日
注册费优惠截止日期
2025年10月10日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25年10月31日
现场注册日期
Registration/注册

徐勇

报告题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软骨类器官在骨软骨再生中的应用

报告人:

徐勇

所在单位:

上海市肺科医院

报告人简介:

徐勇,医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学专业毕业,核工业416医院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并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专注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气管再生与功能重建关键技术的探索,近年来重点聚焦类器官技术在骨软骨再生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入选科技部“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青年人才计划。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10,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期刊,H指数达到30,总引用次数超过2200次。已获授权专利10余项,并受邀担任《Exploration》《Advanced Fiber Materials》等多本国际学术期刊青年编委,是国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青年学者。

报告摘要:

异质性骨软骨再生因涉及软骨、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层截然不同的微环境而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提出两种基于骨髓干细胞(BMSCs)软骨类器官的创新策略,通过模拟骨软骨组织的天然血管化梯度或力学微环境差异,实现梯度式组织修复。第一项研究利用单细胞来源的BMSCs软骨类器官,结合天然血管化梯度进行引导。体外实验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类器官肥大分化;裸鼠皮下移植显示,血管化微环境诱导成骨分化,而抗血管药物阿西替尼可抑制成骨并维持软骨形成。在兔骨软骨缺损模型中,缺损区的梯度血管化成功引导类器官分化为软骨和骨组织。第二项研究开发了时空可控的双层微针平台,协同原卟啉IX介导的声动力疗法与软骨类器官再生功能。类器官在氧化应激下展现优越的抵抗能力,而微针结构通过刚度梯度(10% GelMA针尖促进成骨,5% GelMA基座增强软骨生成)实现谱系特异性引导。在体外,超声激活的微针通过NF-κB通路有效抑制骨巨细胞瘤增殖;在兔膝关节缺损模型中,该平台同步实现肿瘤清除与一体化骨软骨修复,且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两项研究均证明,通过调控BMSCs来源软骨类器官的微环境(血管梯度或力学梯度),可精准引导梯度异质性骨软骨再生,为临床转化提供了突破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