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韧带组织囊泡介导IL-17A逃逸与非经典成骨旁路激活驱动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
报告人:王开阳
所在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报告人简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病理性异位骨化的分子机制和纳米治疗,发表SCI 20+篇,获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等荣誉称号。
报告摘要:【研究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脊柱的慢性炎症和病理性节段融合其显著的特征;最终发展为脊柱强直和畸形,需要手术治疗作为唯一治疗方法。目前,AS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侧重于症状控制。NSAIDS类、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以及JAK抑制剂被认为是AS早期治疗“黄金窗口”中的主要药物。然而,尽管它们在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和减缓疾病进展方面有效,但大多数患者在病理性新骨形成进展上没有获得满意的缓解。【研究意义】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棘手的临床问题:IL-17A抑制剂治疗AS异位骨化失败的逃逸机制。即韧带组织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可以通过胞吞“绕开”传统配体-受体-信号通路途径,直接将成骨因子递送至细胞质,从而逃逸生物制剂的中和,驱动持续成骨。因此,AS患者韧带EVs中骨化因子干预缺失是导致强直异位骨化长期干预困难的焦点,联合抑制囊泡内吞可能给AS患者异位骨化的改善带来新希望。【研究内容】本研究利用临床罕见病脊柱病理标本库,结合scRNA-seq数据和生物信息学靶标预测和验证,阐明AS患者韧带组织中炎症的激活、成骨标志物的上调以及与Th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关联。对AS韧带组织EVs (LTEVs) 进行蛋白质定量分析,证明了与健康供体韧带组织EVs中的蛋白相比,AS-LTEVs中IL-17A的富集程度显著升高。另外,研究结果显示EVs中的IL-17A可以激活JAK-STAT3通路,从而刺激AS韧带中MMP14的表达,且MMP14的过度表达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和其他细胞的骨架和机械信号传导发生变化。AS患者韧带部位干细胞的骨架和机械信号的改变可导致病理性新骨形成;抑制 IL-17A活性和EVs内吞作用可有效控制炎症和病理性新骨形成。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病理性新骨形成 IL-17A逃逸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囊泡